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喵星人]毛茸茸睡覺篇~~霸佔我睡覺的地方



[生活小物]橘皮酵素液態有機肥料試作

液態環保酵素的製作方法 網路上可以查到許多



簡單的比例



黑糖: 果皮: 水 = 1: 3: 10



這次試作我只用了一種果皮---愛媛橘子皮



有顆可能放太久爛了 也一併放入



最後又很雞婆 多加入100mL 麒麟bar 哈哈



充分混合均勻 然後就放去通風陰暗處



要放三個月  瓶子每天會放出發酵氣體



所以我放去一個真空瓶裡 把真空放氣閥打開



成功的酵素 可以當作液態肥料使用  1: 1000 稀釋 可調控土壤PH值



觀察發酵液體不要發黑即可 棕色即是成功的



整罐可以一直放入新鮮果皮跟黑糖 持續發酵



PS. 盡量不要使用玻璃瓶 發酵氣體必須每天開放把氣放掉



參考資料: ECO 環保酵素



 



DSC_4159.jpg



黑糖啦....毛茸茸也來聞香~~



DSC_4160.jpg



DSC_4161.jpg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植物園重新開幕

27.png



 



親愛的上帝,



最近這種滂沱大雨連下好多天 不過還好我有雨鞋



最近那個大聲豬母 整天騎菇菇車 機車 歐多賣(台語)



昨天我家的植物園才剛整土重新開幕



裡頭一片葉子都還沒有長出來



你說 蝸牛現在要住哪裡呀?



 



小朋友 敬上 



 



 



親愛的小朋友,



我想 你多慮了



大雨會幫助你的植物園 使用較少的水分



我幫你澆水了呀~



蝸牛覺得天氣有些涼



所以我讓他去吹暖爐



你要不要一起來暖活一下呢?



ps. 你的台語很輪轉~~



 



上帝



 



北海道~農.糧.漁.牧

 





無殼蝸牛

19.png



小朋友晚上睡不著 出去院子喇喇趖(台語)......



 



遇見了 一隻晚上也睡不著的蝸牛



小朋友問: "親愛的蝸牛, 你今天怎麼沒有在屋子裡睡覺呀? "



蝸牛皺著一張臉, 回答: " 因為我煩惱一個問題, 所以睡不著"



小朋友於是熱心的問: "你要不要說說看, 說不定我能幫到你的忙"



蝸牛回答:" 你會蓋房子嗎?"



小朋友恍然大悟:" 我不太會呢....



  " 我們人類現在的房子又高又笨重, 下雨天還經常漏水, 而且所費不ㄘ



     還是蓋小鳥的房子 青蛙的房子 螃蟹的房子 魚兒的房子都好....



     或者蓋土地公的房子也是不錯.....它們都跟上帝祈禱於是獲得了一小塊地...



     然後有個棲身之所...."



聊到這裡, 小朋友看到蝸牛臉已經皺成一團



於是接著問: "你的房子去哪裡了? "



蝸牛很煩惱: " 大象說, 他要蓋一座宮殿, 於是跟我借走了我的房子...."



小朋友聽了哈哈大笑: " 那, 我去幫你跟大象要回來....."



   "我們也想蓋一座跟你一樣的房子呀....通風 舒適 透水 隔熱...還可以背著走呢...."



蝸牛終於笑了:" 其實, 我是一隻蛞蝓啦......."



>_<|||



 



親愛的上帝,



能否請你更改一下你的設計



蝸牛 蛞蝓 傻傻分不清楚



能否請你發給他們一本護照



有房子住的 通行無阻



沒房子住的 盡快提出申請



 



小朋友 留



 



親愛的小朋友,



非常感謝你提出的建議



我們天上的房子正在整修



所以現在很忙



我們很快會處理你的來信



請耐心等候



 



上帝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換一副古生態的眼鏡

Baseline


研究人類行為時, 經常會使用以下的實驗設計


-單一受試: A-B設計, A-B-A設計(reversal design);
 設定A為基準線, 引入處理方式後, 觀察基準線是否變動, 移除處理方式後, 觀察是否回復至基準線狀態


-多基準線設計: 同一處理方式(變因), 使用在三個以上的不同的受觀察行為(或不同情境, 或不同受試者), 所以造成有多個不同的基準線





觀察自然生態系時, 也會有相同的困擾


因為系統可能只有一個, 也就是說被觀察的對象是沒有對照組或很難找到對照組的


研究者經常只能找到某一段時期的穩定狀態資料作為基準線


甚至若將基準線定回相當久遠的年代以前(A) 而將目前當作是受到擾動後的狀態(B)


那麼如何回到基準線(A), 就是一個復育的課題





這不是要復育恐龍


如果作為一個古生態學家, 生活在現代實在是一件辛苦但是充滿趣味的事情


因為你會搞得自己很像福爾摩斯 或者 柯南


古生態學家心理想的經常是 如何重建單一時間點的生物群落 


或者恢復某個特定生態系統的功能 像是設法讓某片濕地長出百年前的本土種植物之類的問題


他們需要找線索(Clues):可能是葉片, 果實, 種子, 花粉, 昆蟲, 木材樹輪, 石筍(鍾乳石), 底泥沉積, 地質土壤, 屋瓦殘骸, 人類活動的痕跡等


需要找歷史紀錄(Record): 可能是照片, 標本, 博物誌, 書籍, 古著, 壁畫, 雕刻, 耆老, 原住民等


需要找方法跟工具(Tools): 電腦, 軟體, 生物科技(?!)....等





干擾


古生態學家所好奇的 是某個生態系統受到干擾之前的狀態 


以目前觀測所得之資料 認為這個系統已經偏離了常態或者受到了汙染,破壞 


而無法提供原來的功能或服務


通常是甚麼樣的干擾呢? 乾涸, 火燒, 物種瀕危或滅絕, 洪水淹沒, 寒害, 外來種, 人類活動....


有些人會想知道干擾之前的運作方式, 演替過程, 結構, 與高階層(環境,物種)的互動情況


以濕地復育而言, 有科學家認為後全新世(過去1萬年, Holocene)是一個適合作為基準的時間


那個時候的環境較為穩定, 用來評估生態系統的特徵變化是相當有用的 (Wanner et al. 2008)


而全新世滅絕事件- 新仙女木冰河期持續了將近1200年, 造成當時許多大型動物滅絕


最近這幾天 電視氣象台大幅報導台灣將歷經近十年來最低溫 陽明山都可能會降雪


瑞雪不一定會慶豐年....看現在這情況經濟景氣不振加上股市泡沫可能來臨


賞雪應該有助於舒緩人類的心情......


16.png 


時間的函數與解析度


Bennington(2009)提出, 古生態與新生態的差異


不同的數據原因是來自時間 而非資料性質不同 也不是缺乏數據完整性


因此Behrensmeyer and Hook (1992)提出


需要注意平均時間(time averaging) 與埋藏平均時間(taphonomic time-averaging)


已知的是 沉積物的累積速率比植物族群的轉換時間來的慢


所以植物演替的過程 在底質泥炭等地質紀錄上


某種程度是無法被記錄的非常精細


應該想像成一個可變速度的快門相機所拍的照片


就像我們在山上架相機 守候著拍下星星移動或夜景


濕地的底泥沉積就像是一個慢速快門 而快門的時間有一百年到一萬年之久


若能找到一個地質條件 1 cm 泥層厚度=10年 算是相當好的解析度


而且我們相信古代環境是來自非常有限的空間運輸 因為植物移動是困難的


河流環境例外 另外風力對花粉孢子的影響也或許應該被納入


查了一下經常使用的方法 很像股市日線, 月線, 季線, 年線


1. 時間平均法: 將一段時間內所得之資料加以平均


2. 移動平均法





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


在這個領域科學家建立了種子庫


21世紀我們已經有DNA萃取與核糖核酸定序及比對的技術


因此找到化石後 萃取DNA片段再到數據庫進行比對 能夠成功鑑定植物


我們非常有機會能了解古老的動物跟植物 是如何一起生活在這片沼地上面


這類型的研究也算是還在起步的階段





孢子(spore)與花粉(pollen)


這兩種東西耐腐蝕 植物透過孢子與花粉 轉移時空之後繼續繁衍


年代之久遠超乎我們想像 人類的凍卵技術也不過能保存數十載


花粉鑑定可以做到分類上"屬"或"種"的層級


但是這些工作相當的耗費人力


通常用來重建植披的組成


最小的規模可以小到單一植株(Sugita 1994)


花粉數據庫也已經建立





好的植物是長出來的


這樣說好了 動物滅絕了 我們ˋ似乎很難將他們重新復育回來


但是植物的可能性 充滿了更多想像


孢子跟花粉本身設計 就是在幫助植物度過艱困惡劣的環境


當溫度適合了 水文條件 能量 ...等等一併俱全


植物會再長出來


若是有一天 我們看到長滿奇花異草的沼澤 也不用太驚奇


那是古生態學家復育的成果





37.png 





參考文獻: 


1. 濕地復育的古生態透視 克里斯多福.威廉斯(Christopher J. Williams), 本篇收錄於"溼地工程與科學"(方偉達等譯,2013).

















-





田中爺爺的農業再創造



誰是田中爺爺?


田中爺爺是一位日本時代的日本人


全名叫做田中長三郎


曾經 台灣的農業生產 受到軍國主義的控制


但是日本教授也引進了相當多果樹種植的方法 讓台灣能種出好吃的水果


田中爺爺相當有音樂天分 在京都第三高校就讀時 就開啟了對樂器濃厚的興趣


會拉小提琴與中提琴 


這首歌是他自己作詞作曲 


長頸鹿美美吃了不少西瓜跟草莓 所以哼這首歌 來紀念田中老爺爺






[食記]燒丼株式會社~麻辣鬼椒 信義新光三越A11館 B2小吃街



這間店我吃過兩次了


被鬼椒辣到吃了還想再吃 所以來波一篇食記


第一次嘗試 鬼椒雞腿飯  + 60元 (配菜, 飲料)  


第二次嘗試 帶皮里肌丼飯  + 60元 (配菜, 飲料)  季節限定 





如果平常不吃辣的先生女士 請不要輕易嘗試此店的鬼椒丼飯


因為我被他辣到眼睛張不開 狂灌可樂


那到底好吃在哪? 


鬼椒又稱作斷魂椒 盛產於印度的辣椒


世界出名的辣 得冠軍的


辣度可以是我們平常做菜用的辣椒的數十倍到百倍以上 看品種


不過這間店沒這麼誇張 吃起來只比平常小紅椒辣一些 還帶一點麻


應該還是有用花椒下去調味的關係


喜歡吃辣的人 可以試試接受度


肉是現場木炭火烤的 所以是名符其實的燒肉


DSC_3591.jpg


DSC_3588.jpg DSC_3590.jpg 


DSC_3589.jpg 


 


官方Facebook


電話:02 2758 0909


地址: 信義新光三越A11 B2小吃街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去談跨領域整合的趣談(下)

狗與貓的差別?


貓  是一種很古怪的生物 他明明是猛畜 卻被豢養在家裡


貓  手腳靈活 反應快速 跑得快跳得高 喜好打獵 但是整天呼呼大睡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的手跟腳 經常變成毛茸茸的獵物)


我常覺得毛茸茸至少應該有六歲小孩兒的智商


貓很難訓練 但狗不是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好朋友 


你能遛狗 但是很難遛貓 你能成為訓犬師 但是沒聽過有人成為馴貓師


我沒有同時養過貓跟狗 不過可以想像 貓跟狗住一起 主人既無法訓犬 也不能馴貓


通常是貓住上面 狗住下面 貓不出門 狗陪主人出門去逛公園


09.png 


水往哪裡流?


老師上課問同學們:「親愛的同學, 請問你們覺得水是往哪裡流? 


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往溫度低的地方流? 抑或是亂度高的地方往亂度低的地方流? 」


學生在下我, 心裡OS: 「水當然從.... 位置高的地方往位置低的地方流阿....


牛頓不是說這個地球上到處都有重力...$%^&


從天上往地下流呀 從高山往海裡流呀 一江春水向東流 所以應該由西向東流嘛....


雖然長頸鹿美美不太喜歡土石流...


26.png


不過這也沒有這麼一定 如果在小叮噹科學園區 會從下面往上面流的耶...


阿自來水從水庫往你家裡流呀 因為政府裝了水管


從壓力高的地方往壓力低的地方流


從杯底往我嘴裡流 因為我使用吸管


從身體內往體外流 因為水喝太多...痾...


在大自然環境裡面循環的流動......」


27.png 


心裡繼續OS: 「所以白努力才會發明流體力學 想說水如果在管子裡流 流速應該會與壓力有關係 」


反正 自然呈現了非常可愛的重複出現的現象 等待擁有心靈的人類 可以在裡面穿梭


然後發覺蘊含在其中的某種道理


疆界--互動 溝通 共識?


有個管理學專家跟一隻水鴨在農田裡對談


專家若有所思的自問: 「農田裡為什麼要有水泥做的圳路? 這樣不就把生態系與周圍環境隔離起來了? 」


專家繼續自言自語的說:「水跟田需要多一點互動, 水跟旁邊的林地也需要很多的互動, 


如果能多點互動與溝通 人跟這片水田一定能產生相當的共識  然後共生共榮」


水鴨說: 「你實在太強了! 我們何不拆了那道水泥路呢? 這樣我爬上爬下就不用氣喘吁吁....


有時候還會不小心扭傷了腳........」


老實說 我比較喜歡這隻水鴨的說法


12.png 


我們經常說 跨領域 跨學科 需要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來參與 來討論


我想這的確是沒有錯


再引一段濕地工程與科學(Ben A. Lepage, 2013)裡的某種論點及分類


「這些研究人員面臨相當大的挑戰與責任, 他們不僅需要充分理解過去的傳統學科 生態, 地質, 工程...等


而且也必須深入了解美學 審美 社經 政治等觀點...」


「一般常用濕地的分類方式有三種, 結構, 功能, 效用來做區分; 


結構關注這些如何出現, 靠目視來分辨swamp(林), marsh(草), bog(酸), fen(泥)


功能則強調他們能做甚麼, 如水文地貌(HGM)的分類方法; 第三種則強調對人類的實用性與果效」


「以HGM分類系統來舉例, 研究濕地所考慮的因素不僅限於邊界線內的土地


當其水源來自其他地方, 上游與季節差異,氣候等造成濕地內部流體力學, 我們應該開始問---


在何種尺度之下, 濕地的不同模式才開始具有意義, 而且有助於分類系統的建立?」


那 我們應當討論的是 需要整合出甚麼?


1. 時間與空間


2. 科學數據監測 分類 加上管理


3. 整合上述2裡頭各項中的來自世界各處的不同


4. 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


5. 整合永續的三大構面 (社會發展 環境 與 世代正義)


.....





當我們習慣分類, 就會經常忘了 抬頭環顧四週 


環境尺度比我們大 我們站在這裡 每天都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蘇軾曾說 寄蜉游於天地 渺蒼海之一粟 


如果搭著蘇東坡的小船 難道嗅不到一絲絲憂愁與困苦的味道?


即使在空氣動力學的催化之下 經由亂度的擴散 到了鼻腔 或許已經沒有了那種濃度







參考文獻


1. 溼地工程與科學(2013) Ben A . Lepage , 方偉達等譯 五南圖書


去談跨領域整合的趣談(上)

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


我們似乎經常用這句話來嘲諷以井觀天的人. 然後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


不過他確實寫過這段關於狗的話, 寫在"愛因斯坦的智慧"這本書裡面, 以下是原文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and a lively feeling for values. 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


在西方哲學裡頭, 談的是全人教育. 世界最早討論教育的文獻提出者是卡爾.威特(1800年)


當時的哲學家認為 我們需要培養兒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最終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現代的人類, 因著時間有限 資源有限 實施分工教育


我們教學生凡事要節省時間 追求速與效 所以發展出一個分工的趨勢 而且全球皆然


然後我們的學校量產許多具有不同專業的所謂人才 這只適用於大量工業化生產的邏輯


我們將商品標準化 也將人格標準化


我們有物理系 化工系 電機系 生物系 歷史系 圖資系 中文系 英文系 農藝系 畜產系 .......族繁不及備載


然後告訴大多數的學生 未來的世界需要跨領域整合 你們不能只學一種


如果你時間效率好 請你至少學兩種 如果你很強 你可以學三種 然後再把他們整合起來


阿?! 為什麼要整合?分這麼細,到底是哪個豬頭的主意? (一定不是愛因斯坦 這我可以確定)


25.png 


他說 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甚麼是美麗 還有道德正確  學生需要了解關於價值的美好


(這並不是說狗不是一隻美麗的狗 也不是說狗不道德)  


但是 仍然有少數的科系需要了解的遠多於該科系本身 而是特性使然


一個是歷史系 因為 他分不出來 歷史就是所有事情盤根錯節的全部紀錄


一個是環境科學 因為盤古開天以來 演化到現在 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 始終止於複雜


引用濕地工程與科學(Ben A. Lepage, 2013)裡的某段


「我們雖然有大量不同層面的濕地文獻, 但大部分文獻偏向於技術性或是針對特定讀者...


其結果就是, 傳統的學科界限造成不同的溼地設計方式, 且學科間仍非常分化, 隔離,這反過來阻礙了計畫的進步.」


觀察(Observation)


公館大學有一門課 我從來沒看過一門概論的課 


一學期只收30個學生 一年只開一次 上這個課的老師 只有一位


這位老師植物可以從聖經講到林奈  物理可以從法拉第講到文學


這門課完全沒有數學公式 沒有物理推導 沒有化學結構


那到底是要教甚麼? 要學甚麼?


14.png  


他說 他想教同學們如何能觀察大自然的美麗 然後可以變成文學的美麗


大自然給了所有動物一雙眼睛 但是只給了人類心靈 Only~


我們能觀察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眼睛 


可以感覺到光線 感光細胞可以將光線轉成生理電訊號傳至大腦 


形成我們所生存的3D立體空間環境


這件事情狗也做得到 蒼蠅也可以


但是 我們能觀察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能詮釋 也能感受 


所以我們能看到3度空間 那為什麼同學們要整天黏著2D螢幕? 


(唉...現在正在黏著2D螢幕打字中......)


23.png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生態設計~如果你相信大自然不生產廢物......




是否存在一個比建築體更小更單純的結構,而它能構成所有建築物所必需,而又像人體的心血管循環系統一樣,做為心臟負責一個系統生存的主要驅動力量? 或者做為一顆腎臟,能成為人體最大的循環代謝中心? 器官是細胞組織起來進行生理功能的運作,不同器官則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加上流動的路徑形成系統,我想建築體如同人體,應該也能有像人體一樣生生不息的百年生命。


中國古代的五行生剋,若是仔細參照觀察自然,水生木,留住乾淨足量的水源就能良好的種植農作物,擁有大片林地與植披,木生火,鑽木可以取火,燃燒樹木就會產生能量,用來炊煮點燈,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熱力或電力來源,火生土,有機物質燃燒之後變成灰燼,掩埋到土裡再被細菌分解,土生金,埋在土裡岩層裡有很多地層變動生產出的礦藏,金生水,一些蘊含在土裡的微量礦物質會溶解到水裡,隨著水流傳送到各式各樣的生物體。生的觀念就是一種促進循環,剋的概念是相反,抑制的作用,無論是物質循環或是生物體內循環,都可以找到對應,中醫病理藥理也講究五行,循環不通,病就來了,這跟西醫的分科治療很不相同


在許多書籍裡過去學者們提出許多設計或技術所依循的理論概要,生態工程、生物多樣性理論、系統自我設計發展、複雜系統、自然幾何學、韌性(回復力或調適能力)、生態城市等等,也含括了環境管理與環境治理的基本觀念。有時候想想,如果從一個中醫師的角度,會如何來看待環境問題,如何詮釋現代生態工程的學問的發展呢? 生態與中國傳統的醫學,會不會也有火花產生?


自然幾何學提到了連結不同尺度(Scale Linking)時,系統經常會展現自我相似性(self-similarity),其中科赫曲線(Koch Curve)相當著名。從大到小,每一次將中間線段推出為三角形,都為下一個更小尺度做為骨架,若每次產生down scale的過程是相同的過程,最後的小尺度跟這整個整體竟然會產生幾何上的相似性。數學家研究這種稱為碎形幾何(fractals),是一種跨尺度相連的幾何學,或許也會為生態建築的設計與生態城市的建造提供一個洞察,若這是一個自然界隱含的法則或模式,那最自然的建築設計就是需要模仿地球系統的物質循環,最好的棲地建造,無論是人的居所或動植物居所,就應該是非常接近地球系統的能量流動方向及循環。提倡節能減碳是正確的方向,但無止盡的節約總是有其極限。


綠建築指標的提出與推廣,在申請候選綠建築證書時,建築師的角度幾乎大部分會以滿足分數取得標章為主要思考方向; 生態會計(ex.排CO2量)及環境衝擊(影響)評估,則必須以滿足法規最低要求提供報告; 也不一定會去做生命週期分析,更沒有所謂單一建築的永續指標,此類指標通常是國家範疇,或者至少是以城市為評估主體; 提到韌性(回復力或調適能力),也會由社區層級開始討論。


設計師約翰.塔德(Hohn Todd)在羅德島建造了 一座生態廢水處理溫室,複製水經過天然濕地的淨化過程,由四排大圓管互相串連,水從頭流到尾需時四天; 他說明有一項法則—至少需有三種不同但互相聯繫的生態系(最低限度的複雜性),低於此門檻,系統面臨新環境時將瓦解惡化。也就是當尺度down scale到很小時,仍應兼顧該子系統的多樣性,目的是為了適應日漸嚴峻的氣候變遷及系統調適能力的建立,生態建築設計可多作研究討論。一個具有多樣性的所謂好的系統,通常早期初始階段行為不太規則(並不是設計失敗),這是自我設計理論的行進過程,生物開始找到適當的棲地,族群數目就開始反映出水的品質,突然間會突現(Emergence),從彼此交互作用裡湧現新秩序,該系統就開始能夠處理不同的輸入,還能產出相當乾淨的排水,這種特質也就是回復力或調適能力的展現 。




另一個概念是關於群落交錯區(Ecotones),在群落交錯區其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最高; 相對於阻擋資源、能量與溝通流動的明顯邊緣(Boundary),群落交錯區具有極高是最豐富的交換與互動場域,若建築師專注於建造單一用途的建築,很少考慮到邊緣, 結果是涇渭分明區隔的土地利用方式,對生物而言,就造成城市內生物棲地的破碎化,嚴重影響物種交配、繁殖、基因流動的機會; 對人類而言,阻隔人與人接觸、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溝通交流,阻隔各種創新孕育的機會,也會反映在回復力或調適能力的社會指標上,例如城鎮與大學的邊界,設計許多咖啡廳與食堂,人為培育這種區域,能提升人文及文化內涵,也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推薦一本書吧~ 如果對生態設計提起興趣,上面所提的理論在"生態設計學--讓地球永續的創意法則"裡可以找到,老師常說,如果我們讀中文翻譯書,知識大約落後20年,能讀原文書,可能落後10年,如果讀科學文獻,能理解大家目前所關注的議題。這本書2009年出版,距離現在已有7年的時間,作者Sim Van der Ryn (辛 凡得來恩)。